- 保护视力色:
旅游地空间商品化的形式与影响研究(上)
-
http://www.chinairn.com 发稿日期:2005-8-2
- 【搜索关键词】:研究报告 投资分析 市场调研 旅游地 空间 商品化 形式 影响
- 中研网讯:
-
2008-2010年中国正餐行业应对金融危机影响及发展 2008年,美国华尔街危机不仅迅速波及全球金融市场,而且已由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蔓延。金融危机2008-2010年中国游乐场设备行业应对金融危机影响 2008年,美国华尔街危机不仅迅速波及全球金融市场,而且已由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蔓延。金融危机2008-2010年中国旅游景点行业应对金融危机影响及 2008年,美国华尔街危机不仅迅速波及全球金融市场,而且已由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蔓延。金融危机2008-2010年中国饭店行业应对金融危机影响及发展 2008年,美国华尔街危机不仅迅速波及全球金融市场,而且已由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蔓延。金融危机——以云南省丽江古城为例
[摘 要]20世纪70年代法国学者亨利·勒菲弗尔(Henri Lefebvre)提出“空间生产理论”,认为空间是在人类主体的有意识活动中被不断生产出来的。如果以勒菲弗尔(Lefebvre)空间生产概念为分析工具,旅游地空间也是在发展旅游业、刺激民众消费、获取经济效益等社会背景下被创造、生产出来的。人们以符号的制造与运用赋予地方价值,再把地方意象赋予实质可消费物品,提高商品的交换价值。旅游生产系统通过销售“地方”,获取多重服务与消费之后的利润;游客则借由消费内含了丰富地方意象的物质商品和服务而消费地方。文章以社会学和旅游研究中的分析概念为工具,以丽江古城为案例,尝试分析在具有自然或文化特性的旅游地,地方符号被应用于商品消费的具体方式,以及具公共性的观光空间,如何被纳入到私人商品消费的范畴,并由此探究旅游地空间商品化的过程以及空间商品化对当地社会文化的影响,希望对今天的地方旅游规划和文化保护工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观光空间;空间商品化;地方意象;视觉消费
1 空间商品化的理论基础及本文的研究背景
20世纪70年代,法国学者亨利·勒菲弗尔 (Henri Lefebvre,1991)提出空间生产理论,指出“空间生产就是空间被开发、设计、使用和改造的全过程。空间的形成不是设计师个人创造的结果,而是社会生产的一部分,受某些社会驱动力的控制。”也就是说,空间不是一个既定的存在,而是在人类主体(资本家、政客或其他人)的有意识活动中不断生产出来的。它既是形式的,也是物质的。20世纪90年代勒菲弗尔(Lefebvre)的空间生产理论被翻译介绍到英语世界后,在城市、地理等研究领域产生广泛影响。如果以空间生产为理论前提,旅游地空间也是在发展旅游业、刺激民众消费、获取经济效益等社会背景下被创造、生产出来的。在旅游开发这一新的社会背景下,旅游地空间的生产呈现出新的特点,并对地方景观与文化都产生极大影响。那么,旅游地空间商品以何种方式呈现?它如何被交易与消费?又如何对地方文化产生影响?
旅游活动是存在于现代社会消费文化中的现象,因此同样为市场逻辑所形塑,但是旅游消费有其独特属性。麦克康耐尔(MacCannell,1976)曾经指出,旅游吸引物提供的仅仅是一种文化经验、情感体验,这种特殊商品的价值无法用马克思的商品二重属性(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来解释。波德海拉尔 (Baudrillard,1981)则进一步引入了另一种现代商品的隐含价值:象征价值(sign-value),并指出这种新的价值是一系列制造出来的意符。居勒(Culler,1981)认为现代游客是一支“符号部队”,他们往往把寻找符合自己意象的符号与象征作为旅游体验的一种驱动,陶醉于符号的流动与刺激中。于赫(Urry,1990)也指出,旅游活动已经成为一种符号与经验的消费,消费对象不再限于有形的物质,无形的象征、氛围甚至愉悦感,都可以透过符号价值的交换而被购买。通过游客凝视(tourist gaze),旅游地提供的一切都是付费的,都成为商品,视觉消费(visual consumption)成为现代旅游活动的另一重要特点。于赫(Urry, 1995)还进一步分析了符号价值的塑造、展现与消费过程,指出人们以符号的制造与运用生产某种地方文化或地方意向;再把它们赋予实质可消费物品,提高商品的交换价值。旅游地通过生产、销售“地方”获取多重服务与消费之后的利润;游客则借由消费内含了丰富地方意象的服务和物质商品而消费地方。地方符号的生产、销售活动改变了旅游地空间结构、地方景观,并进一步影响了地方文化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国内学者对于旅游地“空间”这一地理学传统研究课题,多从游憩模式的建构(如游客出游规律、旅游线路的组织等)问题着手,而有关旅游地空间的生产、消费或商品化等问题则还没有学者涉及。本文以丽江古城为案例,以上述概念和理论为分析工具,尝试分析在具有自然或文化特性的旅游地,游客如何借由消费商品,进而消费空间,并由此探究旅游地空间商品化的形式以及空间商品化对当地社会文化的影响。
丽江的旅游业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初玉龙雪山省级风景名胜区的设立,腾飞于1997年丽江古城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之后。至2002年年底,丽江县的游客量已经达到310万人次,旅游收入22.59亿元,占全县GDP的56%。旅游业对丽江社会、经济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发展旅游业已经成为一切工作的首要考虑。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的丽江古城和城北冰川覆盖、景色秀丽的玉龙雪山在空间上巧妙配合、景观上优势互补,其游憩价值无疑是吸引、留住游客的重要因素。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丽江在旅游宣传中就已经明确打出“一江(金沙江)、一山(玉龙雪山)、一城(丽江古城)、一文化(东巴文化)”的牌号。199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以后,古城的重要意义更为突出。增加古城的吸引力就是增强丽江的旅游吸引力,凸显、宣传古城成为必然选择。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古城的价值无疑体现在其悠久的历史、古朴的风貌以及独特的地方民族文化等方面。具体地说,所谓“流动的城市空间、充满生命力的水系、风格统一的建筑群体、尺度适宜的居住建筑、亲切宜人的空间环境以及独具风格的民族艺术内容等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1997:59),都成为塑造古城形象时必须强调的元素。政府、商家的旅游促销中,各个网站、各种宣传小册子中,这些特点被进一步充实、强调:“融汉、藏、白等各民族城市布局和建筑特色为一体,兼具纳西族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依山傍水、古朴自然,从布局到建筑到河道水系的利用都自成一格”;“家家流水,户户垂杨,兼有山乡之容,水城之貌”;“古城居民热情好客、淳朴儒雅,民俗民风古朴浓郁”;“被游客誉为东方威尼斯、高原姑苏”等等。
事实上,作为纳西人生活、居住了几百年的城市,丽江古城虽然确实有其独特魅力,但是,几十年来“革命”思想的冲击和近年来“发展”思潮的影响下,古城面貌已经发生很大变化。同时,破旧、不很整洁的古城与游客的审美需求也有一定差距。不过,这些差距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逐渐被弥补,古城的面貌也不断地发生变化。例如,1996年年底,改善古城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古城环境卫生质量的“五四三二一”工程大规模启动:主要景点内与古城风格不协调的建筑被拆除整改,以恢复古城的古朴风貌;而所谓的“亮化工程”、“绿化工程”、“美化工程”、“净化工程”极大地改善了古城的原有面貌。此外,为了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明代建筑群“木府”修复重建,万古楼、双石花园、狮子山公园等旅游景点也先后建成。
可以说,今天的丽江古城已经成为研究建筑、城市的学者们心中的殿堂,成为摄影者、画家们常常光顾的地方,成为民族文化爱好者的心结。更重要的是,丽江古城也成为过累了快节奏生活、厌倦了淡薄人情的城市人心中的世外桃源,成为有着淡淡乡愁、怀旧情愁的“小资天堂”。而这些“小资”在今天大众游客中占了很大比例。古城的观光空间也正是在这庞大的游客市场的促进下日益商品化的。
英国地理学者布瑞顿(Britton,1991)曾提出旅游地空间商品化的两种形式:一是经由取得或转移商业财产权,包含地点的所有权或租赁权,空间完全被私有化地消费;二是当地方无法被私人直接拥有时,则可以将观光经验或地方意象的因子融入可以出售的商品,借由其他种类的实质商品,来加强对空间的消费。回顾丽江古城旅游发展的历程,可以看出这两种形式的商品化都存在。正是在它们的共同作用下,推动了丽江古城空间商品化的进程。笔者拟从古城观光空间的直接商品化和间接商品化两方面进行分析。
2 古城观光空间的直接商品化
根据布瑞顿(Britton)的分类,笔者将旅游地建筑、空间的直接商业化经营归类为直接商品化。在丽江,这种形式的空间商品化大体上经历了古城内建筑、空间的商业化经营和古城周边城区建筑、空间的商业化开发两个过程。
2.1 古城内店铺、院落的商业化经营
根据丽江市旅游局的统计,1992—2002年间,到访丽江的游客数量以年均30%的数量增加。众多旅游经营者也追随着游客的脚步来到丽江。其中最典型的是1998年,在德宏经营玉石珠宝的108户福建客商全部迁到丽江。为发展地方经济,当时政府也积极鼓励外来客商和当地人到古城内做生意。丽江古城管委会一位负责人介绍说:“1999年以前,我们的目标是争取每天开张一家新商铺。”这些早期外来客商大多租赁临街小门面经营纪念品、餐厅,或是租赁或购买位置稍偏的院落经营客栈,一般以小规模经营为主。签订的租赁时间一般也不长,大多为5至10年。
在这个纳西人世代生活的古城里,土地、房屋的所有权关系比较复杂,所以对古城空间的直接购买或占有很困难。但是,古城内任何空间的商机都显而易见,一些大的投资者还是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取得土地的使用权。1998年,在古城北人口处附近,四星级的玉龙花园大酒店开始兴建。这里原是丽江大户李氏家族兴建于清末的私家花园,解放后李家将它捐献给社会而成为古城民众休憩的一个社区公园——“玉龙花园”。在修建酒店的过程中,为了获取更多的营业空间,原有的花园几乎消失,古老的院落也或拆或改,很多丽江人深感惋惜。而与此同时,四星级的剑南春文苑也在位于“丽江古城中心,左邻四方街,右靠木府”(丽江剑南春文苑宣传资料)的地方开工建设,该工程涉及了几十户居民的搬迁。与其他世界文化遗产不同,古城的一个重要特点即为它是一座在居民生产、生活中自然形成的生活城市,古城内兴建现代化星级酒店显然与作为古城的风格格格不入,丽江受到世界文化遗产组织的严重警告。此后,古城内任何大规模的商业性投资建设似乎都不太可能了。
2.2 古城周边地区的旅游房地产热潮
随着丽江古城、三江并流区、东巴文化先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和人类记忆遗产,丽江头顶上有了三顶世界级桂冠,“丽江牌”已经升级为资质雄厚的“世界牌”,分量和含金量大大增加。在丽江的游客量持续增长的同时,正如一篇新闻报道所言:“人潮引来投资潮”。虽然古城内的任何投资建设都将成为非常敏感的问题,但是古城周边投资建设的空间却非常广阔。国内房地产策划大腕王志纲也非常看好丽江的“旅游地产”:“用旅游把城郊地块带旺,通过景观地产的运作成为利润点。企业进行这样的运作就会有品牌、有资源、有市场、有感觉。”
2003年,在撤地设市的同时,丽江实施了种种措施加快招商引资力度。在政府的引力和市场的推力下,丽江的各种投资项目很快升级换代。据报道,2003年1—9月份,丽江市共确定经济合作项目 41个,招商引资项目协议资金174亿元。而2002年全年引入的投资也仅为5亿多元。不过,这些资金绝大部分投向了旅游商业地产或住宅地产。丽江的旅游地产炙手可热,有记者则尖锐地指出丽江正在兴起“圈地运动”。笔者根据丽江市市招商引资办公室提供的资料,将2002年与2003年投资额前6位的项目列表1:
表1 丽江市2002年、2003年招商引资项目比较
2003年招商项目名称
投资额(万元)
2002年在建项目名称
投资额(万元)
束河茶马驿栈
50000
中英高山植物园
8000
丽江旅游文化城
220000
白沙国际艺术村
37000
祥和丽城
600000
高美古天文台
3000
丽江古城高尔夫俱乐部暨威尼斯水城住宅社区
50000
阳光花园住宅小区
4000
滇西明珠度假酒店、别墅
25000
丽江家园
3485
云杉金凯商业广场
13000
月亮湾酒店扩建
5000
古城南门小区
20000
龙耀祥山庄
5000
玉河生态走廊
32000
丽官生态住宅小区
15000
七星商贸街二期
27000
丽苑酒店扩建
3300
资料来源:丽江市招商引资办公室。
2.3 古城景观的视觉消费
于赫(Urry,1995)曾经指出,观光体验已经成为当代旅游消费的重要特点,视觉消费也成为当代旅游消费的重要形式。当观光空间不能被购买、占有时,游客购买的实际上是一种“观看的权力”。在丽江古城,这也是空间商品化的一种形式。
- ■ 与【旅游地空间商品化的形式与影响研究(上)】相关新闻
- ■ 行业经济
- ■ 经济指标
-